一名被瑞典家庭收養(yǎng)的女孩回上饒尋親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7月28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江南都市報訊 郭睿、全媒體記者蘭春攝影報道:7月的上饒,陽光熾熱,綠意蔥蘢。24日上午,信州區(qū)社會福利院迎來了一名特殊的訪客——一名女子手捧水果與巧克力,微笑著分發(fā)給院里的老人。她的名字叫Linn,而福利院檔案里還留存著她的另一個名字:饒曉琛。

  ▲ Linn回到上饒市信州區(qū)社會福利院。

  ▲ Linn和養(yǎng)父母。

  命運的起點:被遺棄的嬰兒與跨越山海的愛

  1995年1月11日,一個襁褓中的女嬰被遺棄在上饒市立醫(yī)院門口。在當?shù)嘏沙鏊鶅蓚€月的苦苦尋找無果后,女嬰被信州區(qū)社會福利院(原上饒市社會福利院)收留,并取名饒曉琛——“饒”是這座城市的印記,“曉琛”則寄托著破曉新生的希望。

  同年,一對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夫婦——萊納特和尤拉,遠渡重洋來到江西,向有關部門提出希望能收養(yǎng)一個孩子的請求。命運讓他們相遇,她被帶往瑞典,并有了一個新的名字:Linn。3歲時養(yǎng)父母離異,Linn在養(yǎng)母尤拉的呵護下長大。“她是最溫暖的母親,讓我從未覺得自己是被領養(yǎng)的孩子。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每天早上為我穿衣、送我去學校的場景。”Linn回憶時眼眶微紅,“我養(yǎng)母在當?shù)仞B(yǎng)老機構里面做護師,她非常有愛心。” Linn還告訴記者,瑞典不是一個移民國家,當時那里沒什么外國人,同學和朋友對她這么一個黃皮膚、黑頭發(fā)、黑眼睛的東方面孔有些好奇,但是對她還是很友好。

  夢里的召喚:養(yǎng)母離世后的尋根執(zhí)念

  2021年,養(yǎng)母的去世讓Linn的世界驟然黯淡。盡管她已擁有自己的小家庭——丈夫和年幼的兒子,但血脈深處的呼喚愈發(fā)清晰。“我總夢見自己站在中國的土地上,夢見一個叫上饒的地方。”她說,“那種感覺像是一種使命,我必須回去。”

  今年7月,30歲的Linn終于踏上尋親之路。22日,她獨自飛抵北京,轉乘高鐵奔赴南昌。23日傍晚,當列車緩緩停靠上饒站時,她的心跳加速了。“走出車站的那一刻,我突然覺得無比踏實,好像靈魂找到了歸屬。”

  重逢與震撼:故鄉(xiāng)早已換了模樣

  福利院的檔案室里,Linn顫抖著撫摸那張泛黃的棄嬰證明,上面記錄著她的出生日期和被收養(yǎng)的歷程。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她介紹上饒的巨變——高樓林立、科技融入生活,甚至酒店里的服務機器人讓她驚嘆不已。“養(yǎng)父母口中的‘小城鎮(zhèn)’早已煥然一新,這里的繁華不輸斯德哥爾摩!在福利院時他們告訴我上饒不僅城市建設現(xiàn)代,還是一個風景非常美麗的城市,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景區(qū),我現(xiàn)在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了。”她笑著說。

  盡管不會說中文,Linn的尋親決心未減。她委托記者發(fā)布尋親消息,并計劃前往當年被發(fā)現(xiàn)的市立醫(yī)院附近走訪,去附近的景區(qū)看看。“如果能找到生身父母,我想告訴他們,我從未怨恨過。”她的聲音輕柔卻堅定,“我會說:‘媽媽,謝謝你們給我生命,我過得很好,只想看看你們過得好不好。’”

  尋親之路或許漫長,但Linn的此行已滿載意義。仿佛完成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;她為福利院的孩子們分發(fā)巧克力時,眼神溫柔如當年的養(yǎng)母。“無論結果如何,這片土地給了我生命,我永遠感激。雖然我27日就要飛回斯德哥爾摩,但是無論尋親的結果如何,我還會回上饒的。下次我會帶我丈夫和兒子一起回來。”

  夕陽西下,Linn站在信江畔遠眺。江水奔流,如同她30年的思念,綿延不絕。

  值班編輯:傅藍天

  值班審核:周艷華

  值班編委:朱曉暉



一鍵分享